德富路小学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通过初审、复审等环节,被评为“2021年嘉定区小学优秀教研组”。
学校之名,胜在名师胜在团队。一所优秀的学校,离不开优秀教研组的支撑。一个优秀的教研组背后,有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个体故事,也有团队坚守信念、推进课改、迈向卓越的成长经历,这些都是学校发展最生动的画面!
语文教研组
德富路小学语文教研组共29位教师,其中历届区骨干教师3人,区学科新星1人,镇成长营成员4名,校级骨干5名,三级骨干教师占全组教师的43.33%;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4人,9位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余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围绕“每一个课堂都出彩 每一位教师都成长”的目标,她们用勤劳和智慧打造出一片绚丽与芬芳。
创新教研模式,助力精益求精的课堂
语文教研组每学期一个教研主题,兼顾学科前沿和师情生情。新教师过关课、全体教师学期亮相课、骨干教师展示课,行政推门课,组内形成了一课一议、一课一得的家常课保障机制。
在主题式教研和课堂保障机制的助推下,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品质显著提升。三年来,13位教师承担市、区级公开课;交流或讲座18人次;1位教师设计执教的课入选市“学科德育精品课程”;6位教师获区优质视频资源评比等第奖。20年区中青年教学评比中,1位老师获一等奖;近三年区教学新秀评比中,一等奖2人,三等奖1人,见证了参赛即得奖、奖项水准高的实力。
搭建多重平台,打造精诚合作的团队
2018年起,学校成立语文名师工作室,量身打造、精准培养,以此打造优秀教师;每学年,教研组通过教学节和“德富论坛”的1+1平台,发展成熟教师;认真落实“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培养新任教师。不同平台为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提供发展空间,也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团队内循环。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2位教师分获市、区园丁奖,1位教师获区骨干教师称号,1位被评为区学科新星,8位语文教师遴选入区双名工作室成员,5位教师成为镇语文成长营营员。
专注教育科研,催生精彩务实的成果
全体教师不断强化课题研究意识,各备课组有校级课题,5位教师领衔区级课题,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教研组针对古诗文插图的有效利用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等问题攻坚克难。三年中,9篇论文获发表,近20篇荣获市、区等第奖;区教研科研成果奖2项。
作为嘉定区作业项目基地校之一,教研组积极探索作业讲评课,形成了“课堂四步讲评”范式及多种变式,并在市级研讨活动中作课堂展示及经验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数学教研组
德富路小学数学教研组有17位教师,其中历届区骨干教师4人,镇成长营营长1人,校级骨干6人,三级骨干占比58.8%;有6名教师为区双名工作室成员,有10名教师为镇成长营营员,所占比70.5%;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6人,中级、高级占比41.2%。团队成员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团结协作,在数学这番天地里努力奋进。
创新教研形式 丰富教研内涵
数学教研组每学期基于教育热点和教师内需,定期开展主题教研。以主题教研为主线,让每一位教师亲身体验“研—做—思—提升”的过程,线上、线下互相融合,将先进理念内化并转化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坚持一课多研:以组内课、镇、区公开课为契机,进行一课多研。一研教案、二研课堂、三研细节。
搭建丰富平台 多元推动塑优师
借助师徒结对,培养新任教师。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教研组认真落实学校的青蓝工程,采取师徒结对,“一对一”帮扶带教。通过骨干示范,促进教师成长。每学期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组教师一起成长。依托名师工作室,孵化优秀教师。学校成立“共研”数学工作室,外聘专家,专业引领,不断成长,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
近三年,组内6位教师承担市、区级公开课;市、区级交流或讲座5次;10位教师的案例或论文在全国及市区各类刊物或评比活动中发表及获等第奖;在区教学新秀评比活动中,1位教师获一等奖,2位教师获二等奖,1位教师获三等奖。
依托项目引领 教科研同步发展
学校作为嘉定区作业项目研究基地之一,教研组对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诊断、作业讲评进行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多次开展各级各类的研讨活动。通过作业项目的研究,充分落实减负增效,让作业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全方位提升学校数学作业实施的质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催生了许多经验成果。近三年,教研组老师有4次文章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市级论文获奖及发表2篇;参与区级课题1项,区级论文发表及获奖3 篇,区教研科研成果奖1项。
道德与法治教研组
德富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共28名教师,其中校级骨干1名,一级教师1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0位。这个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33岁,平均教龄不足9年。所有教师虽为兼职教师,却拥有着专业的态度。通过“两手抓”,落实教研组建设。
抓实“日常教研”
明使命。在“思政一体化”的背景下,教研组成立了“国学小讲堂”,也是嘉定区百个思政学习小组之一。组长朱思敏成为区百个思政导师之一,所撰写的征文“怎样当一名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荣获嘉定区一等奖第二名。
共成长。针对教研组现状,充分发挥成熟型教师的引领作用,认真落实“以老带新、以新携老、共同提高”的“青蓝工程”培养策略,助力新教师站稳讲台,助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师傅们也在带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内循环模式。近年来,中青年教师执教的区公开课共8次,区教学评比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
明方向。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时间,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活动。研教材——基标准。骨干教师进行教材解读并提出教学建议,使青年教师“精准把握教材”课堂教学更准确。研技术——引资源。针对学科特点,依托教学辅助系统和空中课堂优秀资源打造数字化课堂。研课题——提品质。在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体系下,教研组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方向,促进家常课品质提升。目前,已有一个区级课题结题,若干校级课题按计划进行。6位教师在区活动中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交流。
抓实“专业研修”
强实力。从2019年起,学校成立了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聘请教研员和专家作为工作室导师,选拔骨干教师为工作室领衔人,优秀青年教师为工作室成员。通过每月的现场研讨活动,老师们快速成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逐渐脱颖而出。
拓眼力。借助工作室平台,教研组和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科团队开展了两校的校际联动,通过聆听课堂教学,专家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开展日常教学活动,让兼职的课堂专业化,让课堂的活动有效落实。
燃内力。教研组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通过研读理论著作,以“学、思、悟”促进“知、信、行”,提升了老师们对新教材的认知。同时,教研组以“单元视野下相近主题的教学衔接”为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区、片级活动中进行汇报和课例展示,分享了我们教研组的实践经验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