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双向赋能 ——德富路小学第九届“书界会”阅读分享活动
来源:德富路小学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8日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浪潮中,教育改革正迈向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推动传统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型。3月28日下午,德富路小学以“融智·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双向赋能”为主题,举行了第九届“书界会”阅读分享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市特级校长、原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花洁、嘉定区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教研员邵红霞莅临指导。德富路小学全体教工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融智·印记

近期“德富同行者”聚焦“融智课堂”,通过阅读书籍、讲座学习、在线学习等多元方式,尝试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工具应用于助教、助学、助评等领域,开展了主题式自主研修活动,并认真完成了主题研修单。

课程教学部副教导朱思敏对本次研修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解读了GenAI工具对此次研修作业的智能分析报告。她指出,教师们对GenAI工具在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不仅了解了工具的基本功能,还深入探讨了其在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应用。部分教师结合具体的课例或教学环节,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GenAI工具来提升教学质量的初步实践,并对自己的使用体验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她希望大家继续深入这一主题的实践与探索,进一步提高GenAI工具融入课堂教育实践的应用创新性、评价及时性,以及案例撰写的文本逻辑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效能,真正实现数智化转型下的“融智课堂”。

经“书界会”评委小组评审,一批优秀研修成果脱颖而出,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张洁、副校长范薇薇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发奖状。

融智·对话

一等奖教师代表潘艳、沈丽丽、洪思琪、龚一鸣分别从不同视角交流了自己将GenAI工具融入教学实践的创新经验与实践反思。

区英语骨干教师潘艳以“借 AI 之力 探英语教学新路径”为题,聚焦5BM4U1 Museums P4 My favourite museum一课,分享了如何使用“豆包”强大的知识储备和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即时反馈,提升学习效果的初步尝试。针对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该单元项目化学习时的难点问题,她认为可以通过借助GenAI工具实现虚拟博物馆的创建、宣传海报与讲解视频的制作,突破学生的思维限制,实现创意实践与语言运用有效融合,助力项目化学习有效推进。

语文教师沈丽丽聚焦为何使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三个问题,交流了她使用DeepSeek对三下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一语文要素,设计“进阶性作业”的实践经验。她认为,可以先学习如何提升指令的明确性,以提高GenAI工具生成的结果有效性。其次,不同的GenAI工具各有所长,在使用时可取长补短,结合使用。同时,她认为GenAI工具是智能的但不是万能的,在使用时更需要教育者的独立思考与精准判断。

心理教师洪思琪向大家推荐了Wysa for Education这一工具,并介绍了其情绪辅导、互动练习、跟踪班级情绪趋势、生成场景模拟对话,辅助教师开展心理课等若干基本功能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心理健康课《化解同伴冲突》一课,她具体讲解了Wysa for Education如何帮助教师有效备课的操作流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应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教师龚一鸣通过现场实操,演示了如何利用剪影软件制作教学视频,以突破传统教学中大数概念难以具象化的瓶颈,同时通过多感官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对“大数”这个概念的深度理解。

四位教师的分享得到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在现场互动中,艺术教师王璐结合自己定格动画教学经历认为,通过学生与DeepSeek对话,可以激发创意灵感,拓展创作主题思路;利用DeepSeek辅助脚本修改,能够提升逻辑表达能力,优化创作内容,这将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语文教师王迪则回应了沈丽丽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观点。她结合自己的使用体验认为,在使用GenAI工具时,不能全听全信,要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引导与监督,避免学生过度依赖GenAI工具,以免削弱其思考的独立性与创造力。

融智·洞见

邵红霞充分肯定了教师主题式自主研修的探索成果。她指出,人工智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减轻教师负担,并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工具的选择需结合学科需求和学生实际,注重创新性与有效性,避免为学技术而学技术。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应立足教育本质,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师生互动及思维培养,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应注重情感价值观引导、教学效果评估及反馈机制,始终维护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她提醒大家需警惕过度依赖AI的误区,避免直接依赖生成答案,忽视深度学习与思考过程。随后,她分享了自己阅读《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指南》一书的收获与思考,鼓励教师们将阅读视为专业成长的“元能力”——通过阅读拓宽教育视野,深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花洁十分认同学校在数智技术融合教学实践的深度探索行动。她认为,AI时代教师需完成“共生——策展——跃迁”的角色重塑。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课堂中的“第二大脑”,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师、数据策展人和认知引导者。技术越强大,教育越需要回归初心。结合诸多案例她强调,AI的使命是倒逼教育回归“唤醒、引导、共创”的本质,而不是替代教师。AI是项目化学习的点金石,赋能的不仅是效率更是思维的深度。在实践路径上,她建议教师们继续探索大模型应用,如灵活选用豆包、通义千问等模型,优化教学设计;利用AI闭环管理学生习作,追踪成长轨迹;借助虚拟互动培养社交能力,以游戏化学习提升情感投入。同时,她倡导教师要以“自我进化”的姿态主动迭代知识体系,及从“工具使用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关注每个生命的独特成长,推动教育从技术赋能走向育人本质。


技术迅猛发展时,教育更需守住温度。两位专家的观点为教师们在数字浪潮中坚守初心、拥抱变革提供了行动指南。随后,专家为教师代表赠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指南》一书。

 

融智·跃迁

校长张彩萍感谢两位专家为德富教育变革注入的思想光源。她强调,在技术浪潮中,教育工作者要做时代的“缝合者”——缝合“人机协同”的鸿沟,缝合“传统与未来”的断层,缝合“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缝合“过去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的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分层培训、实践赋能和生态共建,精准培养教师的AI素养,让AI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度融入教学的毛细血管,最终实现“教师减负、课堂增效、学生受益”的三维目标,让教育在破界融合中将“不可能”转化为滋养未来的无限可能,为智能化教育时代开拓全新格局。


当科技浪潮汹涌而至,专业阅读宛如灯塔,生成式人工智能恰似风帆,而教师则是智慧的掌舵者,引领着教育的航船驶向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在数智教育的征程中,德富路小学将以“破界融合”的姿态,化技术为羽翼,以初心为锚点,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